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光学近场效应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的显微技术。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它能够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超高分辨率,甚至可以达到亚波长级别的分辨率。这使得其在纳米科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近场效应。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分辨率受到光的波长的限制,无法观察小于光波长的细节。而它通过利用光在探针的局部场增强效应,能够实现远超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探针(通常是光纤探针)通常的直径只有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当激光光束照射到探针时,由于光的局部增强效应,探针附近会形成一个强烈的电磁场,这种局部的近场光可以用来探测样品表面的信息。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的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光源激发:首先,激光光源发出的光束通过光纤或其他适合的光导方式传输到探针。
2、近场光耦合:激光光束进入光纤后,部分光会通过探针的耦合到样品表面。由于光纤探针的尺寸非常小,光束被局部聚焦,产生强烈的电磁场,这种局部的光场是近场光。
3、样品与近场相互作用:当探针非常接近样品表面时,探针的近场光与样品表面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包括反射、散射或荧光发射等。
4、信号收集与成像:通过检测从样品表面返回的信号(例如荧光信号或散射光),可以获取有关样品表面微结构的信息。探针在样品表面沿不同位置扫描,通过记录不同位置的信号强度,最终重建出样品的近场光学图像。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通过利用光学近场效应,突破了分辨率限制,实现了对纳米尺度的高分辨率成像。它通过探针的强烈电磁场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提供了超高分辨率的成像和光谱分析功能。